浙大获捐百万基金发展康复医学 5年内有望成立康复系
2017年7月12日 来源:浙江在线
2017年7月11日下午1点,在浙江大学医学院内,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建红从上海东骅医院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刘家敏手中接过了100万现金支票,标志着“浙江大学东骅康复基金”的正式成立。
据悉,该基金主要用于浙江大学康复医学科的研究、康复人才的培养,以及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康复先进技术,提高浙江的康复水平。
浙江大学罗建红副校长表示,康复医学的发展,是当今医疗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浙江大学作为一所对社会负责任的世界知名大学,理应在医学模式的管理上进行大胆探索。
“今后的医疗模式必将转变,以前是以疾病为中心,现在已经逐渐转向以健康为中心,预防、治疗、康复三驾马车应该齐头并进。”浙大一院副院长,康复医学中心主任陈作兵介绍,康复医学是一门研究残疾人及患者康复的医学应用学科,其目的在于通过物理疗法、运动疗法、生活训练、技能训练、言语训练和心理咨询等多种手段使病伤残者尽快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康复治疗,越早介入效果越好,最好在术后24小时内就同步开始康复。”陈作兵告诉记者,如果早期就积极进行康复治疗,可使90%左右的脑梗患者重新获得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30%恢复工作能力。反之,若康复不及时,60%以上的脑梗患者会失去走路的机会。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改变,“康复”在生活中亮相的频率越来越高。此外,康复治疗水平的提高,也让人们从内心认同了康复的意义,求一张康复床位的患者和家属蜂拥而至。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浙江省共有945万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达65.39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脑梗、外伤等疾病及后遗症患者,亟需康复治疗。但全省康复床位仅5147张,远远跟不上需求。
以浙大一院为例,陈作兵说,按照康复床位占总床位5%的配比,3000张床位中应有150张康复床位,然而,目前浙大一院的康复床位仅30张,占总床位的1%。
而一床难求的背后,是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的巨大缺口。截至2016年11月,浙江正式注册的康复医师仅493人,康复治疗师2096人,远不及需求的一半。
陈作兵介绍说,一般来说,培养一批专业的康复治疗人才至少需要四年,康复医师则更久。“注册康复医师需要康复医学专业的毕业生,或是临床类学科硕士,毕业后还要规陪3年,才能拿到康复医学执业资格证。”而由于我国康复医学发展起步较晚,康复医师“储备军”极为稀缺。
遗憾的是,省内医学类高校大多都未设康复医学专业。目前,浙江高校中本科有康复医学专业的为零,开设康复治疗专业的有5所,包括温州医科大学、浙江省中医药大学和3所职业学校。
康复医学专业和康复治疗专业有何不同?记者了解到,康复治疗专业的毕业生拿的是理学学位而非医学学位,简单来说,就是只能做康复治疗师,并没有开医嘱的资格。而省内目前也只有浙江省中医药大学设立了康复医学研究生专业,仅对临床医学类本科生开放。
“目前针对人才稀缺的解决方法可通过临床医生转岗等措施弥补,康复从业人员资质要求是通过中国医师协会的康复医疗定期考核。”陈作兵表示,基金把康复人才的培养作为切入点,是非常明智且迫切的决定。
“希望在5年内,能成立浙江大学医学院康复系,定向培养人才,推动省内康复医学的发展。”陈作兵说。
下一主题:国家卫健委:全国目前已有158家互联网医院 | 上一主题:浙江打造“双下沉”升级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