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障网能否兜起养老梦? -九游会国际
发布时间:2013-05-31 点击率:1201
2012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增速达5.44%,刷新了2011年的4.98%的增速历史最高纪录。1949年到1957年的8年间,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这就预示着在未来4年间,仍将是老年人口增加的高峰期。由于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特征日益凸显。面对庞大的老年群体,城市养老保障网是否已经织好,能否兜起每一位老年人的养老梦呢?
资金保障:“一长两短”难以满足养老需求
老年人手里有没有充足的养老钱,直接影响着老有所养的质量。有专家指出,在现代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三足鼎立”应该是最基本、最合理的模型。“第一条腿”是政府提供的基础型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方面的保障;“第二条腿”是企业设置的企业年金;“第三条腿”为个人退休账户、个人商业保险、个人储蓄与投资等个人养老项目。
目前,我市的基础型社会保障已经覆盖城乡居民。先后实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无社会保障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城乡困难老年人还可享受社会福利待遇,70岁到79岁、80岁以上困难老年人在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时,补贴标准分别上浮20%和40%。困难、失能老年人还可每人每月享受100元到600元不等的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或者介护补助。我市还创建了百岁老人补贴标准和城乡低保标准联动的自然增长机制。
其余两方面的保障则呈现“短腿”现象。企业年金作为补充型养老保险,是指企业设立的员工个人养老账户,企业根据实际效益和员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存入一定保险金,员工退休方可取出。不过据市人社局有关部门备案的统计结果显示,20多年来我市为员工缴纳这部分费用的企业户数增长迟缓,到目前为止设置企业年金的仅有1100多户,不足全市企业总数的10%。而个人养老项目方面,虽然不少市民都有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倾向,但要定期拿出一部分钱来购买商业养老保险,还有些囊中羞涩。
虽然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在我市初步形成,但仅靠这一条腿走路,似乎还无法满足市民的现代生活需求。业内人士呼吁,尽快通过制度创新和市场化运作来发展和壮大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保险这两大支柱,改变养老保障体系对第一支柱的过重依赖,发挥养老保障体系的整体功能。
管理保障:创新社会管理不容忽视老年群体
生活中,老年人会面临很多特殊问题,当接近1/5的人口都是老年人,社会管理模式也必然要求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老年群体的生活需要。
社区是大部分老年人最主要的生活圈,在过去的几年里,结合实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共投资4000多万元,新建老年活动场所647处,安装户外活动设施2600余件。迅速壮大的社会组织则为广大老年人提供了多样化服务,全市登记备案的各类社会组织7000多个,仅在基层社区的社会组织就有3000多个。西岗区实施了社会管理新举措,建立“365市民大楼”,无论是家里水管爆了、电线断了,还是需要上门提供家政服务等,只要找到“365”,就有人帮忙解决。沙河口区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全新建设了“帮万家”服务中心,百姓家中的大事小情都可以请“帮万家”来帮忙,有爱心的失业人员还被安排在老人家中,一对一地进行服务,为老人洗衣做饭,陪老人散步聊天。
面对来势迅猛的人口老龄化和迅速形成的庞大老年群体,针对年轻型人口结构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将逐渐不相适应。我市在老年群体社会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要使老年群体社会管理工作理念、体制机制等跟得上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需要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