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探索分级诊疗新路径
2015年11月9日 来源:中国经济网
卫计委最新公布的《2014年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占比从2013年的59.1%下降到57.4%。业内人士认为,国家多年倡导的分级诊疗建设目前实施效果尚未显现。在“互联网+”的浪潮下,如何发挥互联网在分级诊疗中的作用,引发行业人士的关注和探索。
11月7日下午,由健康报主办、微医集团承办的“2015互联网+健康中国大会?互联网协奏医改研讨会”在京举办。来自国家卫生计生委、知名三甲医院、微医集团等企业的代表,就如何借力“互联网+”破除看病难题,促进分级诊疗落地,助力健康中国梦的实现进行了交流。
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处处长焦雅辉指出,在分级诊疗推进过程中,“互联网+”有利于实现基层首诊,对病人进行健康管理,帮助医院改善医疗服务,建立信息共享数据平台,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目前,我国已经有28个省份,100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分级诊疗试点,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是深化医改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施行分级诊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医疗资源不足,医疗资源布局不合理,而且优质医疗资源匮乏。信息化的手段可以有效优化医疗资源的布局,提升医疗资源效率,尤其是提升优质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表示,中国特有的“看病难看病贵”,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形成分级诊疗体系,三级医院上下游“通吃”,以及严重的医患错配。朱恒鹏认为,创新为打破医改困局提供可能,如放开处方药网上销售、允许医生网上诊断和开处方,医保向网上诊断支付诊疗费、目录内药物网上购买医保报销等。
专家一致认为,如何通过专业分诊实现医患匹配,如何提升基层医生服务能力和基层医生的信任度,是分级诊疗实现落地必须直面的三大问题。在传统分级诊疗构建踟蹰不前之际,借助互联网技术促进分级诊疗落地,为众多敢于尝试、积极探索的医生和互联网公司提供了机会。
作为唯一一位出席此次大会的西部医生,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王健生教授用他亲身经历的3个故事,向与会者讲述了通过互联网实现分级诊疗的无限可能性。
过去16年间,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王健生教授王健生走遍了陕西省绝大多数乡村,组建了一支超过3000多人的医生协作组织。通过移动医疗平台“微医”app,他可以和协作组成员轻松发起讨论交流,还能通过视频功能实现疑难病会诊,甚至一键转诊。而基层医生也可以通过微医群,第一时间联系到他的专家团队,一旦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沟通,寻求专业帮助。
团队医疗也让王健生接诊的患者更加对症。陕西宝鸡一位患者家属在装上“微医”app第二天就妈妈发现身体不适。他把症状通过微医发给王健生后,很快得到了王健生团队的反馈。由于检查结果显示病症与王健生的专长相符。他母亲没出3天就入住了王健生所在的病房。
王健生表示,经由互联网连接的微医团队不仅提升了医生的沟通效率,实现了医患精确匹配,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中医师徒式”的经验传承,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生的服务能力和信任度,成为互联网促进分级诊疗落地最有价值的表现。
不过,与会专家提出,王建生团队的合作可以看作互联网分级诊疗的一个小型生态,但若要想真正形成互联网分级诊疗的大生态,除了要聚集足够多的医生和患者外,更为重要的是组织一支专业且高效的分诊团队。
这恰恰是众多互联网医疗公司努力发展的方向。以微医集团为例,每个微医专家团队都配备了3名专业分诊人员。2015年微医集团将发展5000组专家团队,组织1.5万名专业分诊人员,组建基于互联网的全国最大专业分诊平台。“微医集团累计服务量超过5亿人次,聚集了20万医生。2016年还将投入3亿美元发展100万基层医生加入微医集团。”微医集团董事长兼ceo廖杰远表示,微医集团将搭建一个连接“专家、医助、医生和患者”的移动医疗服务平台,成为全国首家互联网分级诊疗平台,并在条件成熟对其进行进一步延伸,推出微医集团的“责任医疗计划”。
通过互联网促进分级诊疗的探索,已经在不少试点地区展开。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医改办主任许速介绍,半年多前上海卫计委就联手微医集团,探索建设了一个涵盖“市、区、社区”三级医疗机构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家庭医生以此为载体,可以方便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双向转诊、慢病长处方等一系列分级诊疗服务。在业内人士看来,“闵行模式”是破解分级诊疗难题的积极尝试。
下一主题:国家卫健委:全国目前已有158家互联网医院 | 上一主题:2015年10月份十大养老新闻盘点 |